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610节
    研究展望这东西,基本都属于写着玩。
    只要在理论上存在可能,那就是可以被视为合理。
    过去的学生答辩里,袁相垭甚至没少见到在展望里面写希望能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或者费马大定理的。
    在确认答辩秘书已经记录完成之后,身为答辩委员会主席的钱老宣布接下来进入专家评审环节,需要常浩南本人回避。
    实际上,到了这个时候,别说是常浩南,任何一个博士生都肯定是稳了。
    真要有问题的话,根本走不到这一步的。
    ……
    常浩南只在走廊里等了大概五分钟,就看到门被拉开一条缝。
    答辩秘书从里面探出头来,示意他可以进去了。
    会议桌边,五名评审委员会成员正襟危坐,就连刚才一直笑容满面的杜义山都绷紧了神情。
    宣读评审结果,哪怕是已经没什么悬念的结果,也终究是一件严肃的事情。
    毕竟,尽管组织形式比较随意,但评审委员会的决定,其实是具备法律效力的。
    看到常浩南走进门之后,钱老单手撑着扶手,有些艰难地站起身来。
    旁边的刘振响和杜义山赶紧搀扶了一把。
    常浩南也赶紧回到座位前面站好,换上一脸庄重的表情。
    钱老的声音迟缓,但坚定:
    “该生以‘求解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的时空分离方法’为题进行毕业设计,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创新性和工作量均符合博士培养要求……表现出很强的独立工作能力,所设计的torch multiphysics软件经过验证,具备极高的应用和商业价值……”
    “论文内容方案正确,分析合理充分,层次分明,文字语句通顺,格式规范,在答辩过程中思路清晰,表达流畅,能正确回答答辩委员会提出的所有问题,答辩委员会认为,该生已经具备博士学位水平,一致同意通过该生的毕业论文答辩,并建议授予工学博士学位!”
    尽管常浩南心里清楚自己这个答辩的结果肯定会通过,但真到了听见学位授予决定的时候,还是稍稍松了一口气。
    倒不是说有多么紧张或者惊喜
    主要是有一种“一件事情总算尘埃落定”的通畅感。
    以及,他也有点理解了,为什么要让钱老作为答辩委员会主席——
    虽然之前杜义山说的是对方主动要求,但钱老能知道这件事,就说明肯定是有人专门提过他快要答辩的事情。
    这要是换个人,还真不太好念出来那句“一致同意通过该生的毕业论文答辩”……
    “常博士,祝贺你。”
    钱老把答辩委员会全体成员签过名字的决定书交给常浩南,然后主动朝着后者伸出了手。
    “再次感谢钱老。”
    二人的手紧握在一起。
    虽然常浩南从还没开始读博的时候,就开始被人叫做常博,但严格来说,那只能算是一种打趣,或者说恭维的称呼。
    而今天之后,这个头衔,就会变成实打实的。
    “不需要感谢我。”
    钱老乐呵呵地回答道:
    “博士学位,对你来说,属于实至名归!”
    “来一起合张影吧,今天这个日子值得留个纪念。”
    刘振响低下头,从不知道哪掏出来了一部傻瓜相机,显然是早有准备。
    一直坐在旁边的答辩秘书赶紧把相机接到手里,走到房间另一边准备拍照。
    “你也过来一起吧,答辩已经结束了,拍个照片的事情,可以找外面工作人员过来。”
    杜义山关掉投影仪,朝着正端起照相机准备照相的答辩秘书招了招手。
    “啊?”
    后者抬起头来,看向这边几个人的眼神中先是茫然、进而震惊、最后变为狂喜:
    “我……真过去?”
    语气中明显有些受宠若惊——
    答辩秘书其实不是秘书,而是委员会中负责记录的成员,也是挂着教授头衔的。
    不过,在今天这个场面下,一个教授头衔确实不太够看。
    搁在平常,能跟前面那几位中的任何一个合照,都得算是一大幸运,更何况是同时和六个一起。
    我们七个在华夏学术界嘎嘎乱杀.jpg
    “你也是答辩委员会的成员之一,怎么不能来?”
    最后还是钱老拍板,把跟他一起过来的工作人员从外面请了进来。
    这样,参加合影的就成了7个人。
    钱老拍了拍常浩南的肩膀,示意二人换一下顺序:
    “今天是你的学位授予仪式,你是主角,按规矩得站在中间。”
    常浩南知道钱老腿脚不太好,站不了太长时间,因此不适合在这种细枝末节上面过分纠结,便按照对方的意思,换到了7人中间的位置。
    “咔嚓——”
    随着快门声响起,一张足以录入华夏科研史的照片就这样被拍了下来。
    在拍照结束,众人回到座位之后,之前一直没怎么说过话的唐林天又站了起来,并从随身的公文包中拿出了一个文件夹。
    看见这个架势,常浩南知道肯定也是跟自己有关系,因此直接就没坐下,而是等着对方开口。
    “另外,经过学校领导班子讨论,并上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同意,有鉴于常浩南同志在数值计算、流体力学和结构力学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京城航空航天大学决定,特聘常浩南博士作为我校压气机研究中心主任、校级计算中心主任、定级为二级教授!”
    念完之后,唐林天把文件夹重新合上,然后交给常浩南:
    “正式的聘书以及合同,等几天会跟伱的学位证一起发下来。”
    “祝贺你,常教授。”
    第738章 火炬实验室
    到这里,常浩南突然想起来在刚才答辩开始之前,唐林天曾经说过“这可能是最后一次这么叫你”之类的话。
    原来是在这等着呢……
    对于他来说,这绝对可以算是个不小的惊喜了。
    留校任教,是常浩南早就已经做好的决定,至于那几个主任的头衔,也不过是把早就担任的职务正式转了正。
    但这个年代,还没有后世那一堆什么杰青优青之类的帽子,包括先聘任为研究员再非升即走这条专门面向青年教职人员的路也尚不存在。
    因此,能一步到位直接定级教授,甚至还是二级教授,确实有些出乎他的预料。
    99年这会的x级教授,还是1956年时候确定的分类方式,原则上只跟工资待遇挂钩,和后来2007年开始的那套教职工13级分级制度不能完全等同。
    不过在最顶层的教授部分,标准倒是差不太多。
    一级教授,基本就只有院士/学部委员,极少有例外。
    而二级教授,非要说的话……
    大概相当于“半步院士”。
    答辩委员会中的袁相垭目前就在这一步。
    基本上算是半只脚踏入了院士境,只要不出什么大问题,以及活的足够久,等到有位置空缺出来,就可以顺理成章的评上院士。
    而常浩南年仅24岁便走到了相同的位置,在年龄方面毫无疑问有着绝对的优势……
    总之,这一波带来的震撼可比刚才大多了。
    毕竟区区一个博士学位,在场的人基本都有,常浩南无非是拿学位的时候年轻一些。
    但二级教授……
    除了事先就知情的几人以外,包括常浩南、答辩秘书、还有后面进来的工作人员都给整沉默了。
    尤其是答辩秘书。
    他勤勤恳恳地工作了快二十年,如今还是三级教授……
    顿时成为了职称方面的最低点。
    要说没点羡慕嫉妒恨,那肯定不现实。
    不过稍微有点脑子的人也都清楚,这個情况实在是很难碰瓷……
    “祝贺常教授。”
    “恭喜……”
    调整好了心态的答辩秘书也走过来,跟常浩南握了握手:
    “常教授……应该算是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了吧?”
    “算不上算不上……”
    常浩南赶紧抬起手向下压了压,同时回答道:
    “就我知道的,查尔斯·费夫曼在20岁博士毕业,22岁就被芝加哥大学聘为教授,相比起来,我还是有一些进步空间的……”
    答辩秘书并非数学专业出身,对查尔斯·费夫曼自然不算了解,因此听到这个回答之后一时间也整不清常浩南到底是谦虚还是秀优越。
    但不管怎样,对方说的有鼻子有眼,应该是真的,于是他接着改口道:
    “那至少在国内,应该算是最年轻的了……不管怎么样,恭喜您”
    “好吧……谢谢。”
    在阵阵道喜声中,自宣布过对常浩南的聘任结果之后便没再开口过的唐林天离开座位,来到常浩南身边。
    会议室里面顿时安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