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730节
    “!”
    看见这两个标题,常浩南心里一惊。
    类似的剧情他上一世就看过。
    算是在华夏加入wto之后,美国在战略层面发起的第一轮进攻。
    只不过那次好像是发生在2004年左右。
    如今华夏提前了一年加入wto,前几年吃了些亏的美国人显然有点坐不住了。
    所以这才过去三个月,就迫不及待地想要干点什么。
    两杯茶很快就被分别放在了办公桌上。
    “新实验室……”
    唐林天重新坐回位置上,本来准备接着刚才的话头继续,但很快注意到了常浩南瞟向旁边的眼神,遂临时切换话题:
    “这上面说,大豆期货已经涨到上个月的三倍多了,而且还没有缓解的势头。”
    “嗯……”
    常浩南有些心不在焉地点点头,端起杯子轻轻吹了两口气:
    “大豆虽然不是主粮,但毕竟是主要的油料作物,也算是半个生存必需品,这种东西一旦出现供应不足的风险,涨价是不按供需关系来的,而是会一直涨到有人买不起为止。”
    唐林天本来只是随手拿两张报纸看,但是听常浩南这么一说也来了兴趣:
    “常教授还研究一些经济学?”
    问出口之后才觉得好像也合理,又找补了一句:
    “哦……差点忘了你还管这个大央企了……”
    常浩南喝了口茶,然后摇摇头:
    “跟那个没关系。”
    “我确实不懂经济学,但看过一些历史。”
    他说着把茶杯放回桌子上:
    “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为了灭掉鲁国和梁国,就向齐桓公建议,高价购买这两个国家特产的一种叫‘绨’的织物,同时用极低的价格向他们倾销粮食,而鲁国和梁国看到其中有利可图,就下令让全国上下的土地都改种绨。”
    “只经过几年功夫,鲁梁两国的粮食产量就基本清零,只能靠从齐国进口,这个时候齐桓公就突然下令,全国改穿帛,这样那两个国家的绨就卖不出去了,同时又突然提高出口粮食的价格,直接造成一轮大饥荒,兵不血刃地拿下了两个心腹大患……”
    “史书上说的比较隐晦,管这个操作叫绨帛之战,但核心其实还是粮食,毕竟人被逼急了可以不穿衣服不住房子,但要是不吃饭么,那肯定会被饿死。”
    唐林天一个理工科出身的,自然没看过哪怕在先秦著作中都算是相对冷门的《管子》。
    但听着常浩南讲的有鼻子有眼,也知道这不太可能是现场编的。
    再说对方也没道理编这么个故事来哄自己。
    “所以你的意思是……美国人是希望通过拉高大豆价格,让咱们国家放弃种粮食都改种大豆,然后过几年再断掉咱们的粮食……”
    这话说到一半他自己都觉得不太对劲了。
    鲁国和梁国毕竟只是俩弹丸小国。
    华夏显然不能直接套上去。
    “不是不是……”
    常浩南也露出一脸不忍直视的表情:
    “咱们国家对主粮是有管控的,基本没办法在这上面打主意……”
    在加入wto的最后一轮谈判中,华夏和美国进行了一揽子条件互换,其中就包括开放大部分农业市场。
    其中也包括主粮。
    但开放归开放,耕地红线和产量指标都还是在的,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发生“全国都去种大豆”的场面。
    唐林天一想也是,旋即松了口气:
    “那你的意思是……”
    常浩南假装思考了一会,然后才回答道:
    “我估计,对面单纯就是想要针对我国的大豆产业。”
    “你想,咱们国家的耕地面积不够,大部分只能用来保主粮生产,大豆本身就依赖进口,现在价格一路飞涨,豆农肯定要扩大种植面积,下游企业也会急着从国际上买入大豆期货,以防涨的更高。”
    “等到明年,最晚后年,他们再宣布产量并没有如预期那样下降,让大豆价格暴跌……”
    虽然常浩南没说完,但后面的事情并不难推测。
    除了有国家兜底的少部分企业以外,大部分下游企业恐怕都会因此而破产。
    急匆匆扩大了种植面积的豆农显然也要面临巨大损失。
    而最麻烦的地方在于——
    上一世华夏能打赢主粮战争,虽然精彩的操作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归根结底还是有国内的近20亿亩耕地兜底。
    哪怕情况再坏,也不至于真吃不上饭。
    但大豆行业显然没这个优势。
    本身自给能力就非常弱,相关产业还是以民营企业和集体企业为主,没办法像央企一样做到令行禁止。
    而现在储备大豆……
    显然也有点晚了。
    所以,常浩南甚至一时间没能想到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第850章 京城电镜中心
    报纸上的新闻毕竟只是个插曲。
    常浩南暂时想不出解决办法只是一方面。
    还有一点在于,他作为科工委系统内的中高级管理人员,确实也不好贸然干涉农业领域的问题。
    而且归根结底,农业这东西可以简单总结为土地+种子+肥料。
    如果这三个基本要素没办法得到解决,政策层面的回旋余地终究会比较有限。
    而常浩南和唐林天刚才那一段交流,与其说是正经讨论,倒不如说是中年男人的标配聊天局。
    所以在一杯茶见底之后,俩人很快也就重新回到了正题。
    “对了常教授,你刚才说,这次是为了新实验室的事情来找我?”
    唐林天一边拿起茶壶往杯子里添水,一边问道。
    “是啊。”
    常浩南点头:
    “我应该是去年差不多这个时候毕业的,算起来也有一年了,那边现在是个什么情况?”
    火炬实验室新址的破土动工基本跟他的入职同步,其实说穿了就是专门为这碟醋才包的饺子。
    理论上讲,话事人应该就是常浩南自己。
    不过那地方毕竟在沙河附近,搁在二十多年后都算京郊,这年头连五环路都没修好呢,就更不用提了。
    尤其常浩南现在出行还涉及到一個安保问题。
    所以他只有刚入职不久的时候才去过一次。
    整个施工过程都是由京航大学负责监督和管理。
    “一号主楼目前已经封顶了,只剩下一些内部的设施还没安装。”
    跟常浩南有关的事情,唐林天肯定是亲自跟进,所以根本不用再找其他人去问:
    “二号和三号实验楼……我上周过去的时候都刚起到第二层,估计再快也得等到年末。”
    “宿舍和食堂这些生活配套设施倒是都已经盖完了,但是真要住进去……我还是建议再等等,至少过了夏天吧,我进去看过几眼,味道还是有点大的。”
    新实验室总共规划了三座由廊桥相互联通的工作建筑,都是四层地上加两层地下的形式。
    本来按照唐林天的想法,是准备参考国外的一些科研机构,把建筑外形搞得科幻一点。
    也能跟火炬实验室“面向未来”的主旨相匹配。
    但后来为了赶工期,还是放弃了。
    “其他的都好说,水电这些都通了么?”
    常浩南直入主题:
    “我现在手头有一项重要研究,所以准备提前购置一些大型实验设备,咱们校本部肯定没地方放,而且后面再搬迁也不方便,能不能直接落在昌平那边?”
    “重要研究?”
    唐林天眼神当即就亮了。
    人也马上坐的板直。
    根据他的经验,如果连常浩南都说一个东西很重要,那肯定是真的重要。
    “具体需要一些什么设备?”
    与此同时,唐林天的脑子里已经开始思索,今年学校的经费还有多少可供灵活使用。
    以及如果再向上级哭哭穷的话,还能额外搞下来多少钱——
    带有常浩南名字的经费申请,一般来说都是比较容易通过的。
    其实最开始的时候,也还有人觉得不服。
    但是很快,这种声音就没有了。
    毕竟常浩南表现出的投资回报速度简直离谱。
    基本上是一年有进度,两年出成果,三年见影响。